李德书
一、李白生于蜀中
李白的诗歌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深为中国和世界人民所热爱,“诗仙”之美名,千古流传。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李白的出生地之争,至今尚未消失。
(一)李白先世之谜
要解开李白的出生地之谜,必先解开李白先世之谜。李白才思敏捷,“斗酒诗百篇”,但对他的先世却从来没作过清楚的交待,他只说他的远祖是西汉飞将军李广。这是因为他有难言之隐。原来,李白正是西汉飞将军李广嫡孙李陵的后裔。李广是陕西成纪人,李白诗“家本陇西人,祖为汉边将”,指的就是他。李陵战败匈奴,李氏家族引以为耻,而以李广之后为豪,一直不愿承认也是李陵之后,是可以理解的。据史籍考证,公元98年,汉骑都慰李陵被叛徒出卖,战败降匈奴,汉武帝杀害了他的全部家属。匈奴单于为“壮其家声”把亲生女儿许配李陵成婚,生育了后代。公元1世纪50年代,蒙古草原大旱,匈奴分裂,或归汉,或西迁,剩下十万余落(家族)留在原地,李家也在其中,并于后来加入鲜卑族部落。公元4世纪末,李家又“随魏(鲜卑拓跋部)南迁,复归湃陇(今陕、甘一带)”,定居高平(今宁夏固原)。这一时期,李氏几代人相继战斗在北方,为北魏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大功。公元543年北魏内乱,李家反对分裂,争取再次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公元518年,李氏一家“居天下精兵处”,以李穆为代表,支持杨坚统一中国建立隋朝,李穆因功拜为太师,一门贵盛无比。其子李浑因遭炀帝之忌,后来被宇文述诬以叛国罪,斩杀李氏宗族三十二人,其余无论老幼,一律迁徙西域戍边。李家中这一房在那里流寓百年,“五世为庶”,没有一个做官的。第五代才回归故土,在蜀之绵州彰明县(今绵阳市江油)青莲乡定居下来。第六代就诞生了李白。李白的父亲名字失传,范传正《李公新墓碑》说“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相传李白系母梦长庚星(太白星)而生,遂名白,以太白字之。
(二)李白出生地的误说流传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生于蜀之绵州彰明县青莲乡,本来是清楚的。他自号“青莲居士”,在自己的诗中也说“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清代王琦在《李太白全集》中注“紫云山在绵州彰明县东南十里。峰峦环秀,古木翠”。又引地理书谓山中有许多洞府。当年李白临终前曾向他的族叔李阳冰口述自己的身世,并且记载了下来。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使李白的出生地成了“千古不解之谜”。最先造成混乱的是五代时后晋史官刘日旬在《旧唐书》中的误记:“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因此,在中国传统的正史上,李白就被列作山东人。后世又根据文献中“隋末多难 ,一房被窜于碎叶”的记载,将李白先祖曾因遭难远徙西域,引伸推想而及李白本人,所以又有李白生于碎叶、五岁入蜀的说法,并可见诸于许多记载。1937年,陈寅恪发表《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一文,断定李白是胡人。1972年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不同意陈寅恪关于李白为胡人之说,但赞同李白“生于西域,不生于中国”,并将新疆的碎叶考证为苏联的碎叶。郭沫若的考证,对于了解李白的先世和隋唐的版图无疑是有其贡献的,但对解决李白出生地的问题却缺乏说服力。由于郭沫若是当时最有影响的学术权威,他的这一考证便造成了更大范围的误说流传。如1979年出版的《辞海》文学分册(修订本)就采用李白生于碎叶、幼年随父入蜀之说,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三)历代对李白出生地误说的纠正
对于李白出生地的误记和混乱,历代均有纠正并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北宋学者考证,认为《旧唐书》中“李白山东人”一说,在唐代和李白诗文中找不出依据,他们确定李白为蜀人。公元1060年,欧阳修和宋祁等修《新唐书》,因找不出李白生于山东的依据,就在《艺文列传》里说:“李白其先祖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从而否定了“山东”说。欧阳修的弟子曾巩,经过一番考证,在他的《李白集序》里写道:“盖白蜀郡人”,“晋史称李白山东人,盖史误也。”其后,《宣和书谱》也说:“李白,字太白,生于巴西”。北宋《图经》、《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都记载了唐代宗时梓州刺史于邵于李白死后8年在李白故宅所立李翰林碑,碑文中有:“白生于此县”。北宋杜田《杜诗补遗》说:“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
明代状元杨升庵在《杨升庵文集》中引北宋赵抃《成都古今记》说:“李白生于彰明县之青莲乡,而刘全白的《李翰林墓碑记》,以为广汉人,盖唐代彰明属广汉,故独举郡称云。”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李翰林墓碑云: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郡之彰明,太白生焉。”
清代学者王琦在《李太白全集》中注:“太白之为蜀人,固彰彰矣……世谓太白为陇西成纪人者,本其先世族望而言之也。或谓蜀人,或谓绵州,或曰巴西,或曰广汉,皆指其生长之地,据当地之名,或受前古之名而互言之也。”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绵州拔贡吴朝品为思先贤于城东建李杜祠并撰《李杜祠记》碑。其碑文说:“太白绵州人。《舆地广记》:绵州彰明县有唐李白碑。《杜诗补遗》曰: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彰明县绵之属邑,有大小匡山,白读书于大康山,宋人讳匡为康。又尝考之范传正《李公新墓碑》、魏颢《李翰森集序》暨《新唐书》、《宣和书谱》、《杨升庵文集》,或言广汉,或称巴西,是皆太白家绵之确证。”
近人王伯祥的《李太白增订年谱》称“李白生于剑南道昌隆(彰明)县之青莲乡。”
1979年胥树人在《李白和他的诗歌》一书中,不赞成陈寅恪和郭沫若的考证,而同意李白为绵州人。他在书中提出,刘全白写的《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一开始就说“君名白,广汉人。”碣作于唐贞元六年(公元790年),离李白逝世还不到三十年。刘全白自己也说“全白幼则以诗为君所知。”李白的儿子贞元八年才死,而且就在当地(安徽当涂,李白墓在此)。李白的好友魏颢在《李翰林集序》里也说:“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这篇序里关于李白生平的叙述,都出自李白口授,至今它还是研究李白生平最权威的资料。
1981年《四川大学学报》第四期发表郑畅的论文《李白究竟出生在哪里》,认为陈寅恪和郭沫若关于李白出生在中亚碎叶,是西域胡人或中华汉人,论据都不足,李白的出生地实际上是四川。
1982年10月22日在李白逝世1220周年的时候,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正式落成开馆。1984年10月23日至2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名专家、学者和诗人在江油聚会,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李白研究会。专家学者们重新考证了当年李白临终前向他族叔李阳冰口述自己身世的记载,会上大多肯定了这一记载的真实性,即李白祖籍陇西、生于蜀之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县)青莲乡。
(四)李白生于蜀中的铁证
经过多少年的争论,绝大多数专家学者都承认李白生于蜀之绵州彰明县青莲乡。1991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的小学和中学课本《历史》修订本明确告诉世人:“李白字太白,出生在四川。”尽管如此,但仍有人持不同意见。
清乾隆三年首编成书的《直隶绵州志》和同治十二年重修的《直隶绵州志》, 对李白出生地记载得非常清楚,并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该志卷四十九“艺文志”记载了李白生前的好友范传正所作的《李白传》(全文)、《李白新墓碑》(全文);李白的叔父李阳冰所作的《彰明李翰林诗序》(全文);李白生前的好友魏颢、刘全白所作的《李翰林集序》和《翰林学士李君碣》(全文)。
范传正在《李白传》中说:“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按太白年谱,据太白诗自述,系出陇西汉将军李广后。于凉武昭王九世孙。当隋之末,其先世以事徙西域,隐易姓名。故唐兴以来,漏于属籍。至武后时,子孙始还内地。遂以蜀之绵州家焉。欲详太白土著,当以此为确证。”
范传正在《李白新墓碑》碑文中说:“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略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降,隐姓易名。故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称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聚象……”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魏颢在李白生前所作的《李翰林集序》中说:“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褒、扬雄,降有陈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
刘全白在《翰林学士李君碣》中说:“君名白,广汉人。……有子名伯禽。偶游至此,遂以疾终,因葬于此。文集亦无定卷,家家有之。代宗登极,广拔淹瘁,时君亦拜拾遗。闻名之后,君已逝矣。……白幼则以诗为君所知。……因嗟盛才寂寞,遂表墓拭坟,乃题其铭,冀传于往来也。贞元六年四月七日记坟,去墓一百二十步。”
对于李白生卒年月,历来各说不一。该志卷五十一“杂识志”记载:“《太白旧谱》起于圣历二年已亥,云:白生于是年。曾巩序白享年六十四,李阳冰序白卒宝应元年十一月。自宝应元年逆数六十四年,乃圣历二年也。薛氏据此故曰生于是年。然李华作太白墓志曰:年六十二,则应生长安元年。以《代宋中丞自荐表》核之,表作于至德二载丁酉,时年五十有七,合之长安元年为是。若生圣历二年,则当云五十九矣。自当以长安元年为太白始生之岁。”
另外,北宋淳化五年(994),彰明县令、梓州郪县(今三台县)人杨遂(字天惠)所立的《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记载:“岷山之精,上为金星,母以协梦,先生以生。”杨遂在《彰明逸事》中说:“元符二年(1099)春正月,天惠补令于此,从学士大夫求问逸事。闻唐李白本邑人……清廉乡故居遗址尚存,废为寺,名陇西院。”
从《直隶绵州志》和《彰明县旧宅碑》、《彰明逸事》的上述记载来看,李白生于蜀之绵州彰明县青莲乡是明明白白的。而至今持有异议之点,主要在于李白的生年与年龄之间的矛盾。范传正说:“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神龙初潜还广汉,……公之生也。”李阳冰说:“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清代学者王琦早就指出“神龙”当为“神功”之讹。按《太白旧谱》曾巩序白享年六十四,李白应生于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正好在“神功”之后,完全映证了王琦之说。若按李白享年六十二岁推算,应生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则早于“神龙”之始(公元705年),恰合郭沫若“李白生于碎叶,四岁入蜀”之说。看来,李白的年龄是难以考证准确的。笔者认为,管他六十四岁也罢,六十二岁也罢,“神功”也罢,“神龙”也罢,通通用不着争论,反正李白是生在蜀中的。因为李白的好友范传正和他的叔父李阳冰都说李白是“神龙初”或“神龙之始”,李家“遁还,客巴西”,或“潜还广汉”或“逃归于蜀”然后才生李白的。更何况李白另外两位好友刘全白和魏颢都明白无误地告诉后世“君名白,广汉人”,“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难道我们今天还能推翻这几条铁证么?